美國留學選擇什么專業(yè)好?留學美國熱門專業(yè)推薦
2019-06-26
更新時間:2024-08-08 15:51作者:小樂
“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本書?!?88歲高齡的許倬云感覺“時日無多”,想在“迷茫”之前再寫一本書。
這次他沒有寫中國,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美國。自1957年秋天乘坐廉價貨輪從臺北出發(fā),跨越太平洋到芝加哥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以來,許倬云60多年來見證了美國的變遷。他參與過平權行動運動,見證了“鐵銹地帶”的衰落和特朗普的上臺?,F(xiàn)在,像大多數(shù)美國人一樣,他正遭受著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的困擾。可以說,他見證了美國現(xiàn)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阿甲子。
作為一名長年旅居海外的歷史學家,他始終對祖國充滿感情。在新書的最后,他專門用了一章來討論“中國將走向何方?”許倬云語重心長地寫道:“我一直希望中國能一天天好起來,能夠借鑒世界各國制度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出最好的綜合制度,造福億萬人民?!辈槭朗来鷰砗推?。”
許倬云的歷史研究始終聚焦于普通百姓。他將其概括為“關注普通人”、“為普通人寫作”。 “我受到了他的影響,除了我自己的知識之外,我還需要關注社會。所以有時候我會忍不住說出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知識分子必須對社會負責?!笨撮T狗”,許倬云在匹茲堡大學的學生社會學家李銀河說。
在他90歲生日之際,《許倬云說美國:一個不斷變化的現(xiàn)代西方文明》在中國大陸出版。
難忘的戰(zhàn)爭與逃亡
去年,許倬云接受了許知遠《十三邀》節(jié)目的采訪。當他逃離抗戰(zhàn)時,他看到不能行走的老人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年輕人。他情緒失控,哭得像個孩子,感動了無數(shù)人。 “抗戰(zhàn)時期的經(jīng)歷影響了我一生?!痹S倬云多次寫道。經(jīng)濟學家張維迎還透露,2003年,許倬云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在回答學生提問時,他說:“我經(jīng)歷過抗戰(zhàn)歲月,知道國家即將滅亡的痛苦?!?
1930年,許倬云出生于無錫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縮癥。他出生時手腳都是彎曲的。 8歲之前他還無法站立行走,活動范圍只能到自家門口。他唯一的娛樂就是坐在竹筒做的凳子上,把竹筒舉高半寸。跳半英寸。
抗戰(zhàn)爆發(fā)時,許倬云年僅7歲。他的父親徐鳳藻是一名野戰(zhàn)軍官,被調到距離前線很近的地方,負責供應軍民糧食。每隔一段時間,媽媽就會帶著全家十多人出去旅游。當前線吃緊的時候,他們就會撤退到后方。日本人撤離后,他們會去我父親那里團聚。
《許倬云問學記》記錄了7月7日事件后不久他在湖北沙市看到的令人難忘的一幕。一天早上,家人把他帶到門口,說要送新來的部隊上前線。家人忙著燒水,用桶裝著送到門外。許倬云拿著竹凳站在門邊的臺階上,環(huán)顧四周。放眼望去,一排排的士兵坐在他們的上面。路邊的步槍堆得像一座小山。從早到晚,成群結隊的士兵走下碼頭,登上船只,順流而下。
“這些人其實是來探險的,并不是來防御的。”父親告訴了許倬云。母親一聽,就念佛:“阿彌陀佛,不知這些人能有多少人能回來?!碑敃r,年幼的許倬云立即想起了母親的話,感覺自己開始明白了一些關于生與死的道理,同時在河邊觀看戰(zhàn)士們奔赴前線時的場景也有著特殊的意義,“從此以后,我原本無憂無慮的童年就這樣被切斷了?!?
許倬云將接下來的八年形容為“流離失所的八年”、“炮火浩劫的八年”。他無數(shù)次幸運地在爆炸中逃脫死亡,無數(shù)次目睹死亡突然降臨在他身邊。 “死者沒有罪責,只因為他們是中國人?!?
逃亡的過程中,唯一溫暖的光芒就是住在農家的時候,那里總是受到無私的照顧。他們把微薄的糧食拿出來,大家一起吃,許倬云對農民充滿了感情。長期寄居農民身邊,也讓他對鄉(xiāng)村生活非常熟悉。農民耕作、老農夫婦聊天、孩子們在田里捉蟲子……多年以后,這些鄉(xiāng)村生活的場景仍然不時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
面向普通民眾的歷史研究和寫作
抗戰(zhàn)時期與農民近距離接觸的經(jīng)歷影響了許倬云日后的歷史研究視角和方向。 “我最感興趣的是老百姓的事情。”多年后,他用英文寫出了《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和《漢代農業(yè)》兩部著名著作,作為研究中國歷史的起點。
與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唐宋不同,許倬云對漢朝情有獨鐘。他在《十三邀》中說:“漢朝把國家的根基放在鄉(xiāng)村,只有獨立的農民才能產生人才和財富。這是交通線的終點。城市都是交通線上的結點。商人,官員皆在轉運點,“漢朝組織戶民,盡善盡美”。
張維迎回憶,許倬云當時在北大與助理教授聊天時,自豪地說,自己雖然在城里長大,因身體原因不能直接參加農業(yè)工作,但他了解農業(yè),所以他很了解農業(yè)。可以寫《漢代農業(yè)》。
后來完成的杰作《西周史》也采取了獨特的做法。它沒有用專門的章節(jié)來講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周朝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為此,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評。不過,許倬云解釋說,他的歷史重點是社會史和文化史,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思想”,而在當今時代,“有太多自詡為英雄的人”。給普通人帶來了麻煩。”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痛苦之后,我對偉人不再抱有任何尊重和幻想?!?
在《中國文化的精神》中,許倬云不止一次提到“普通人”這個詞。所謂“普通人”就是普通人,是歷史縫隙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人。但許倬云認為,留存珍貴價值的,是普通百姓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精神。他試圖切入這一點,對中國文化進行重新思考和反思,為中國避免像西方一樣患上現(xiàn)代文明病提供一劑良方。
同樣的想法也體現(xiàn)在《許倬云說美國》上。他用了大量的篇幅談論美國和西方社會的歷史。最后,他表示希望美國歷史能夠對中國社會有所啟發(fā),因為“全世界人類走過的路,都可以視為我走過的路”。
“徐老師的作品很有氣場、很有格局,這與他內心對家、對國家、對世界的深切關懷有關?!比A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吉林在《中國文化的精神》的簡介中說道。 1999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工作中認識了許倬云。有一天,許倬云把他叫到辦公室。他沒有談論具體的知識,而是與他討論當今世界文化中的大問題。 “這些問題讓他感到深深的焦慮,無法表達自己的憤怒?!?
殘疾影響人生思維
抗戰(zhàn)時期,全家隨父親搬遷。許倬云的腿不好,他不能像他的兄弟姐妹一樣去上學。直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回到無錫家鄉(xiāng),他才進入無錫輔仁中學讀一年級。學校門口。
在此之前,許倬云正在家里看父親的書。徐鳳藻畢業(yè)于被譽為“中國海軍軍官搖籃”的江南海軍軍官學校,魯迅、周作人兄弟早年也曾在此求學。他雖然是武官,但熱愛文史,經(jīng)常約許倬云一起讀書。 10歲時,他的閱讀已經(jīng)很復雜了。除了武俠小說外,還有時事報刊。另外,他的父親每天都會看戰(zhàn)報或者聽廣播里的大西洋戰(zhàn)爭的情況,然后拿出地圖告訴他大西洋海戰(zhàn)發(fā)生在哪里,雙方的情況如何。許倬云從中學到了很多地理知識。
他的父親直接影響了他日后對歷史的熱愛。 “他給我的教育與其他人不同。他給我的教育就像英國式的通識教育。他教會我做一個懂歷史的人,教我戰(zhàn)爭史、地理、政治學、外交、文學等。”
殘疾也影響了許倬云的性格。徐家的孩子很多,但他不可能都陪著玩。童年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只能坐在門檻或凳子上,看螞蟻搬家,看兄弟姐妹跑跳,卻只能以欣賞者的身份享受其中。他多次表示,從出生起就知道自己的殘疾,所以“不打、不打,就進去安頓下來”。
“求心安”、“找安身之所”,是許倬云無論是在著作中還是在采訪中反復強調的要點。在他看來,時代變化太快,新技術層出不窮。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都在不斷被解構和重塑。在這個過程中,從個人到國家、文化的一切,在“變”中找到穩(wěn)定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許倬云一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90歲還在思考。
對王小波影響最大的老師
1970年,臺灣陷入危機,知識分子成為國民黨當局的打擊對象。這時,許倬云恰巧收到了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的邀請。臺大老師勸他“走吧,不要回來”。許倬云開始了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
許倬云在匹茲堡大學的教學生涯,至今被反復提及的一段經(jīng)歷,就是他收作家王小波為學生。 1984年,王小波的妻子李銀河正在匹茲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許倬云是她的導師組成員之一。當時皮特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主要教外國孩子學習中文。沒有適合王小波學習的課程,他就以許倬云的名義報了班。他是整個課程中唯一的學生。沒有指定的教科書,談話也很雜亂。 “老師他們兩個雖然到處流浪,但是很自由”,許倬云在《史記》中說道,他還告訴王小波,寫小說需要“煉書法的磨練功力”。
“我印象中,當時曉波正在寫《左傳》,他把其中一篇文章拿給徐老師看,徐老師的建議對曉波產生了影響?!崩钽y河說,許倬云給她印象最深的是他獨特的寫作風格。那么他寫的東西和一般學者不一樣,特別是和中國很多人不一樣。 “所以他給曉波的建議,曉波都非常重視。”
1991年,許倬云讀完王小波的《飲冰室文集》后,向臺北推薦《大公報》,獲得中篇小說獎。這也是王小波生前獲得的為數(shù)不多的海外文學獎項之一。王小波在獲獎感言中特別感謝了許倬云。
“曉波的文章中每當提到‘我的老師’時,總是指的是徐老師。他是一個非常崇高的人,一般人不會有深刻的印象,也不會被稱為老師,但徐老師是他最崇高的人?!崩钽y河說,從許倬云寫的文章中,他們其實聊到了中國古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 “曉波讀了很多書,不僅有正史,也有野史,所以他寫了《時與潮》件關于唐朝的軼事。當這兩個人相遇時,你能想到多少火花?”
李銀河說,當時許倬云已經(jīng)是著名歷史學家了,而王小波的歷史研究卻是業(yè)余的。 “我想他們的精神交流應該對曉波后來的成就有特別大的影響?!?
《憶王小波》
許倬云撰稿
上海三聯(lián)書店·烏托邦2020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