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選擇什么專業(yè)好?留學美國熱門專業(yè)推薦
2019-06-26
更新時間:2024-06-08 15:10作者:小樂
四川大學語言培訓中心曾是20世紀80、90年代校園里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那一年,中國剛剛對外開放。很多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工作幾年后仍然渴望出國留學。要申請簽證,他們必須首先通過語言障礙并取得足夠的托福成績?;蜓潘汲煽?。為了得到這個“護身符”,來到四川大學語言中心學習,強化和提高自己的英語應試能力就成了我的夢想。那時候考試就像走獨木橋。每個時期的申請者絡繹不絕。語言中心辦公室位于外語樓一樓右側。每到報到日期,“永堂”就在走廊里開始。負責托??荚噲竺男熳粤ο壬霓k公室,以及負責托福培訓報名的張曉富先生的辦公桌。這里擠滿了求醫(yī)者,看上去有點像名醫(yī)診所,擠滿了求醫(yī)的人。
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雖然這種盛況早已不復存在,但它就像干茉莉花,在川西平原上烤成炒青,制成香濃的雪茶。還是一如既往的香。作者與這個中心的關系說來話長。事情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我在西區(qū)外語系教英語,并受邀到東區(qū)語言培訓中心兼職任教。那時,教師的工資非常微薄。每個月在學校財務處的柜臺,每月收到的工資只有100多元??鄢鞣N學費,有時只能拿到70-80元。為了賺更多的班費,補貼家用,年輕教師非常辛苦。那一年,我這一代人親身經歷的超級班費從2.5分錢開始,逐漸提高到每班5分錢、7.5分、1.25元、1.5元、2.5元。對于今天的年輕教師來說,其中的坎坷是難以想象的。當時,學校西區(qū)和東區(qū)的教師工資大致相當,既辛苦又快樂。這就是文革后我們這一代青年教師所走的路。我在東區(qū)打工幾年,意外地和培訓中心的幾位老師成了好朋友。這種友誼一直持續(xù)到今天,讓我想念他們。
2019年6月攝于成都(左起:作者張長貴教授、趙興教授、劉曉偉校長)
當時我的“編外老板”是語言培訓中心主任羅先華教授。他是一個40多歲出生的瘦削男人。他被認為是一位資深學者。他說話輕柔優(yōu)雅,是一位謙遜的紳士。我記得他是金堂人。曾任中國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大學外語系副主任、外語教研室主任等職。四川大學語言學.這些名字都很不尋常。在四川外語教學界應該很火。此外,還擔任《英美語文教學》雜志主編、《外國文學之窗》副主編、《時代英語》主編兼審稿人、《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編委。 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富布賴特訪問學者到美國耶魯大學工作。我在英語系接受了兩年的培訓。 20世紀90年代初,他獲得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研究資助,前往意大利與美國同事一起研究和撰寫美國散文。主要著作及譯著有:《美國60年代散文選》、《美國70年代散文選》等。近年來,聽說他身體不好,生活在輪椅上,心里多了幾分惆悵和擔憂。我遠在大洋彼岸,只愿他早日康復,身體健康。
當時的語言培訓中心副主任張長貴副教授也是與久宇類似的人。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不遠千里到海外留學后,我們就失去了聯系。直到今年6月份我回國留學,我們才終于與東區(qū)的趙星教授和西區(qū)的老同事劉曉偉重聚。沒有勝利。我相信同學之間的這種交流將伴隨我們一生,并且歷久彌新。 (下圖:左邊是張長貴教授,中間是美國外教Rachael,右邊是作者。這張照片攝于1993年秋天。當時語言培訓的老師們中心利用周末組織郊游并在蒙頂山寺前合影)
1993年秋天,語言培訓中心的老師周末組織郊游,在蒙頂山寺前合影(左為張長貴教授,中為美國外教Rachael,右為美國外教Rachael)是作者)
早在1978年,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四川大學就把國際學術交流提上日程。一批批理科教師赴歐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以訪問學者的名義出國考察、培訓。與此同時,來校學習的外國學者、專家日益增多,學校為全校設立了四級英語班。 1979年學校在教務處設立教師培訓部后,“四會班”由教師培訓部接管,并積極為設立語言培訓中心創(chuàng)造條件,如提供全日制教師培訓等。安排教師出國留學,分階段派教師回國。后來,他展現了自己的才華。
回顧歷史,四川大學語言培訓中心于1982年秋在姊妹校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語言中心的支持下正式成立。 1984年6月,學校決定將語言培訓中心從教務處、外語系分離出來,成為廳級教學單位。當時,學校交給培訓中心的任務主要是培訓計劃出國留學或取得學位的教師。這種語言訓練通常持續(xù)一年。后來逐漸發(fā)展起來,也向社會招收學生。 1984年至1994年,共培訓校內外學生近700名。當時,四川大學和成都部分單位的領導在出國前都到語言培訓中心接受外語培訓。該語言中心曾被戲稱為“四川出國人員中心”。 《黃埔軍?!房梢娖渖钸h的影響力。
當時,四川大學語言培訓中心剛剛成立。作為一個獨立教學單位,充滿了困難。師資配置、課程設置、教材配置三個重要方面凸顯了開課難度。不過,語言培訓中心原來的老領導徐曉祥教授和王忠芳主任都管理得很好。他們任命剛從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訪問學者歸來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張長貴擔任英語教研室主任,并讓他從事語言方面的工作。培訓中心。奔赴前線。在辦公室主任徐自力的密切配合下,1985年春(當時托??荚囋谥袊箨懼挥?歲)、劉曦老師(現居美國,95歲),李于農、楊光榮、景少平、李錦榮(現居美國)在美國擔任美國上訴法院首席法官秘書的雷德等語言中心精英人員與美國聯邦巡回法院緊密合作,克服教材、托福聽力磁帶、教學方法等諸多困難,舉辦了四川大學首屆托福班。令人驚奇的是,在如此艱苦的辦學條件下,四川大學培養(yǎng)的第一批16名托福學生全部取得了優(yōu)異的托??荚嚦煽儯ㄒ姟端拇ù髮W校情》 1905-1985,第30頁)。贏得了校內外的廣泛好評。
在此基礎上,高瞻遠矚的張長貴教授于1986年提出并起草了在四川大學建立托福考試中心的報告,經國家教委批準,美國托福考試中心正式落戶四川大學。張長貴教授和辦公室主任徐子力赴武漢大學、廈門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習托福、GRE、GMAT、TSE等考試的組織和管理流程。此后,語言培訓中心承擔的任務成倍增加。但語言培訓中心的老師和行政人員的共同努力,使語言中心享譽省內外。由此看來,張長貴教授應該是四川大學托福考試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此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一不小心,他就把這件事鬧大了。 1990年,學校特意為他送來了一位“婆婆”。其大學老師羅先華教授擔任培訓中心主任,張長貴教授擔任副主任。這種模式持續(xù)了很多年。張長貴教授介紹,1984年至1990年是四川大學語言培訓中心的早期發(fā)展階段,由徐曉祥教授和王忠芳教授兩位主任負責管理。 1990年起,語言中心由羅先華教授負責,目前語言中心正處于中期階段。他退休后的語言培訓中心似乎分為后期階段。時光荏苒,幾經變遷,川大語言培訓中心迎來了歷史的終結,隆重謝幕。
張長貴教授告訴筆者,在那個巨變的時代,四川大學語言培訓中心比當時成都科技大學海外人才培訓部先行一步,率先建立了省內首家托??荚囍行?,為成都托??忌鷰順O大便利。之后,他再也不用來回奔波,前往重慶的四川外國語學院報名考試。這是他外語教育生涯中最難忘的一件事。其實在我看來,它的意義更為廣泛和深遠。事實上,當時這個成都考場已經成為四川向外拓展、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受益人不再局限于學校的教師。她的名氣和影響力已經傳遍了學生們。聲譽遠播。那個時代的語言培訓中心已經成為川大的人文經典,不可復制。正因為她曾經存在過,我和她一起走過了幾年,才更值得回憶和記錄她的歷史。
令人驚奇的是,在遠離祖國的加拿大溫哥華,近年來我偶然遇見了三名90年代初就讀于四川大學語言培訓中心的學生,兩女一男。我也教過其中一個女生,我們見面的時候,我都能想起當年上課的場景,會心一笑。他們在四川大學通過了托福考試后,考入了加拿大的大學,來到這里攻讀學位。現在他們都安居樂業(yè),在楓葉之國過著別樣的幸福生活。 (右圖:1992年夏天,筆者與四川大學語言培訓中心師生合影。第二排左五羅憲華教授、張長貴教授、左四,左三是筆者,對了,第三排最右邊是一個叫錢向陽的小男孩,幾年后,他成為了《創(chuàng)刊》時期的熱門托福聽力老師。以“無聊”為筆名出版的《TOEFL聽力的弦外之音》這本書影響了當時全國托福考生,這一點從四川大學語言培訓中心就可以看出,真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地方。據悉,吳遼兩年前因侵犯北京新東方版權而打贏官司,獲得2萬元版權賠償。)
作為四川“托福”考點的創(chuàng)始人、四川“托?!迸嘤柕脑?,張長貴教授如今已經70多歲了。他說,教“托福”是他一生的樂趣,現在他仍然退休并在城里創(chuàng)辦了一家公司。 “美加”托福培訓學校作為校長,堅持辦學數十年。很多時候,由于培訓市場競爭激烈、殘酷,學校常常入不敷出。然而,他卻堅定不移,就像一個正義的人。英雄,我很高興看到年輕一代學子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學成歸來報效祖國。我不禁肅然起敬。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民初的一些四川軍閥。他們不僅是世人眼中的封建領主,更是抗戰(zhàn)時期帶兵出川的英雄。成都、重慶等地早期設立的留法、留日預科學校,對于人才培養(yǎng)確實值得一書。民國歷史上,四川政要朱德、鄧小平、陳毅,文學家李劼人、巴金等,都是在這樣一所“托福”學校里第一次接觸到外國文學和西方文化,這幫助他們漂洋過海,開闊眼界,以后再用劍引路。世界為實現縱橫掌控的偉大事業(yè)奠定了認知基礎。據史料記載,蜀中留法、留日預科學校的部分學生經濟困難。正是這些軍閥不惜為他們提供出國的船票。在中國近代史上,這是一個鮮為人知卻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我們來分解一下。
2019年7月2日在加拿大溫哥華楓谷修訂
評論
本文內容來源于作者與張長貴教授的訪談,整理成章。初稿寫完后,感謝張長貴教授校對人名,補充歷史細節(jié),避免了很多紕漏和遺漏,大大增加了本文的可讀性。我謹表達我的謝意!
關于作者
桑一川,加拿大華裔學者,加拿大楓葉出版社社長。 1977年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外語系,曾在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任教多年,后赴澳大利亞留學。移民加拿大后,以讀書為生,研究興趣廣泛?,F為加拿大多家中文報紙的專欄作家。近年來與國內多所大學開展學術交流,經?;貒v學,并受聘為客座教授。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辦公室
文/圖:桑一川
方智四川部分圖片、音頻、視頻均來自網絡,僅供傳播更多信息。文章中所涉及的圖片、音頻、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轉載時請注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形篇:[email protected];職位信息:[email protected];《弦外之音》雜志:[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