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選擇什么專業(yè)好?留學美國熱門專業(yè)推薦
2019-06-26
更新時間:2024-06-07 01:01作者:小樂
西方干涉香港事務、煽動暴力顛覆“顏色革命”又增添了新的罪證。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有關勢力公布和展示這些罪證的方式。
美國經濟學會主辦的世界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經濟評論》最新6月刊發(fā)表了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學學者共同撰寫的文章。慕尼黑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一篇研究如何“激發(fā)”香港抗議運動的論文。
從2017年開始,這些所謂“學者”資助香港科技大學學生參加香港“7月1日”游行,美其名曰“社會實驗”。這些學生參與黑幫暴力、擾亂和破壞香港穩(wěn)定的過程和結果隨后被公開發(fā)表在學術期刊上作為“學術成果”。
打個可能不恰當?shù)谋扔?,我聞到了?31”和納粹實驗的“學術”味道。
01 本文題為《持續(xù)的政治參與:社會互動和抗議運動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重點關注香港回歸以來目的明確、具體的所謂“抗議”。他們引用所謂論調,委婉地稱之為“香港民主斗爭精神”。而他們往往把香港回歸紀念日稱為“香港回歸中國紀念日”。
該論文的作者甚至在2019 年發(fā)布的早期版本《作為戰(zhàn)略手段的抗議:香港反獨裁運動的實驗性證據(jù)》 中透露了這一細節(jié):“我們使用激勵措施來調查受訪者參與即將到來的抗議活動的計劃,以及他們之前參與其他抗議活動的情況。人們對抗議參與的看法在抗議前一天,我們向隨機的受訪者提供了有關其他人抗議計劃的實際信息,并再次得出了他們對抗議支持的事后看法。”
這讓人不得不質疑他們做這項研究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在觀察一個現(xiàn)象后通過研究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還是為了成為這次“顏色革命”的組織者、策劃者、策劃者?研究名稱?激勵因素?
巧合的是,他們的意圖在文章后面就被“揭露”了。
在作者所說的“克服困難”中,他們提到“因為香港的‘民主’人民有抗議的傳統(tǒng),現(xiàn)有的抗議活動讓我們能夠實時獲得前瞻性的視角?!?
通過選擇香港科技大學作為研究目標,他們“可以利用激勵措施提前獲取1200多名大學生對同學參加即將到來的示威活動的意見”,從而“隨機處理一些有關并引導出后驗視角,最后“引導出學生自己的抗議參與行為”。
這更像是一個“研究者”的“計劃”,而不是對他遇到的困難的介紹。這部分還闡述了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論文指出:“我們的目的是鼓勵不需要明確付款的抗議活動,因為直接付款可能會產生與我們想要研究的典型抗議參與者截然不同的順從人群。 ”
但他們找到了維持“客觀公正”的第二個最佳方式——為有條件的行為買單,即向那些提供信息以幫助統(tǒng)計抗議活動數(shù)量(規(guī)模)的人付錢。
上述實驗共招募了1100名學生,均為香港科技大學本科生。共有849人完成了全套實驗。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對所有受試者進行基礎調查。基本調查問題主要集中在當事人的政治態(tài)度上。完成調查后,您將獲得港幣300元的人工費。
第二步,如果參與者被分配到對照組,他們將不會受到任何干預;如果參與者被分配到實驗組,他們會在2017年6月30日晚上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過去有很多學生會參加7.1游行,所以我們邀請一些學生幫忙我們最好統(tǒng)計一下7.1游行的參與者人數(shù),希望您能積極參與并為科學做出貢獻。一旦您上傳了所有數(shù)據(jù),我們將為您提供350港元的獎勵。”
實驗發(fā)現(xiàn),短期激勵(付費主體)使2017年的抗議數(shù)量增加了10個百分點。此外,短期激勵可以帶來長期的政治參與,即間接激勵使2017年的參與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 2018年7月的百分點。而且,這種持續(xù)政治參與的促進并不是通過改變主體的政治信仰、傾向或態(tài)度,而是與社會互動有關,比如在游行現(xiàn)場建立的“友誼”。
該論文的結論是,在一場政治運動中,參加一次抗議活動的動機會增加隨后抗議活動的參加人數(shù);一次性的激勵動員具有積極的影響,而社會網絡一級的動員對于持續(xù)的政治參與非常重要。重要的。
在2019年版論文的附錄中,我們看到了一份論文作者為香港學生“量身定制”的調查問卷。還有內容暗示受訪學生將自己的報酬捐獻給“港獨”組織“香港解放軍”。
此外,他們在論文中還設計了有關香港地鐵的相關問題。 (如圖所示)
毫不奇怪,2019年香港騷亂中,暴徒最有針對性的目標就是香港地鐵。
說白了,這很可能是用“研究”為“顏色革命”提供墊腳石。
對于研究論文來說,倫理審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該論文指出,它們得到了慕尼黑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的批準。他們沒有提及受訪者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學道德委員會是否批準該決定。
不過,在論文附錄中,研究人員狡辯道,“我們在實驗干預前也獲得了香港科技大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在我們進行實驗干預兩年多后,2019年11月28日,香港科技大學倫理委員會寫信給我們,要求我們刪除有關科大對我們研究進行倫理批準的內容。他們認為我們的研究超出了提案的范圍,我們在回復中明確拒絕了科大的要求。我們沒有偏離科大的批準。擬議的研究。我們提前提交了有關本研究的所有相關信息,并且我們沒有收到任何修改我們提案的請求。此外,我們完全按照委員會的批準進行了這項研究?!?
此外,該論文還聲稱,其研究在操作過程中符合倫理要求:“在研究之前的所有年份中,參加7月1日的示威活動顯然是合法且和平的;我們研究的示威活動仍然是和平的,并且在研究的兩年中與我們研究的7 月1 日示威活動相比,我們的實驗規(guī)模很小?!?
02 《不一刀》調查了論文的作者團隊,有了更多發(fā)現(xiàn)。
例如,一位名叫大衛(wèi)·楊(David Yang)的男子,長著一張亞洲面孔,正式擔任哈佛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他的許多“研究成果”都涉及社交和抗議。更巧合的是,許多合著者也是這篇有關香港的論文的“貢獻者”。
“不一刀”查看了他的社交媒體賬戶,了解了更多信息。
他在2019年6月15日的推文中提到了團隊兩年前在倫敦政治學院網站發(fā)表的一篇文章,文章稱大陸在香港存在所謂“三重困境”,并表示抗議不利于維護香港政治穩(wěn)定“至關重要”。
在香港做事有利于香港穩(wěn)定嗎?這不是很像佩洛西的“美麗風景”嗎?
楊與他人合寫的這篇文章聲稱:“只要香港人民威脅進行可信的抗議,北京就可以受到遏制?!?
利用抗議強行通過《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被該報稱為“成功案例”,而作者在LSE網站上的雄辯文章中,甚至有這樣的說法:“《基本法》第二十三條”什么都不做對香港的穩(wěn)定很重要,“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抗議是穩(wěn)定的根源,而不是北京試圖在基本法第23條框架內通過國家安全立法實際上是不穩(wěn)定的根源。 ”。
阻礙第二十三條立法是遵守基本法、維護“一國兩種制度”的問題;根據(jù)第二十三條制定國家安全立法是非法的,不利于香港的穩(wěn)定。
更明顯的是,LSE網站的文章中也包含了該論文幾位作者的觀點。他們采訪了數(shù)千名參與“占中”運動的學生,根據(jù)其中1500名學生的調查結果,得出了香港年輕人變得激進的所謂“證據(jù)”:88%的人認為他們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 22%的人支持在香港使用暴力追求政治權利。而當他們“鼓勵”學生匿名表達時,支持暴力的比例達到了40%。
LSE官網也表示“本文僅代表論文作者觀點,與LSE無關”。
《南華早報》 楊大衛(wèi)稱2017年香港街頭暴力報告是一份“很好的報告”。
2019年香港爆發(fā)黑人騷亂當天,他轉發(fā)了支持騷亂的賬號文章并“稱贊”:“集體行動是展現(xiàn)人類力量最壯觀的一幕?!?
2017年至2018年,楊大衛(wèi)也是涉疆謠言的主要傳播者之一。他還轉發(fā)了著名謊言制造者阿德里安·曾茲(Adrian Zenz)的推文。這不得不讓人好奇,西方大學圈子里還有多少鄭國恩等人?楊在這個圈子里扮演什么角色?
03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支振峰告訴《布衣島》,這篇論文提供了非常權威的印證。由于學術論文對方法和數(shù)據(jù)來源有嚴格的要求,并且必須經過匿名審查,因此這篇學術論文披露的事實的準確性不亞于新聞報道,甚至比新聞報道更準確。
由此可見,西方如何深度介入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社會運動,挑起其他國家的社會動蕩。作者以學術論文的形式,描述了美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組織社會運動的煽動、煽動和參與。更準確的描述??梢钥闯鋈c:
首先,香港等地的暴力社會運動都有外國主謀。
第二,美國和西方有組織、有預謀、有手段、有資金、有參與地在別處煽動顏色革命社會暴力。
第三,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和西方扭曲的價值觀和道德,居然把煽動別國騷亂當成光榮的使命,并且明目張膽地這么做,甚至到了認知混亂、癡迷和驕傲的地步。而不是羞恥。
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盧翔告訴“布衣島”,類似論文如果用于美國國內政治研究,將不會被允許發(fā)表。由于這篇文章涉及一些全社會的數(shù)據(jù),屬于國家安全范疇,應該受到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
顯然,任何社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滿情緒,但沒有一個國家會允許這種不滿情緒演變成政治騷亂。這樣的論文,說白了,就是為變相組織政治抗議活動提供了社會心理基礎。
此類文章的發(fā)表表明,美國只關心自身穩(wěn)定,完全忽視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穩(wěn)定,甚至希望一些目標國家不穩(wěn)定。美國在國外搞“顏色革命”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也有一套完整的指導手段。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社會上各種零星的不滿很容易聚合成政治性和主題性的不滿。呂翔稱之為“橫向”動員,將四面八方的不滿聚集到一面旗幟下。
另一方面,本文也反映出,在香港國安法出臺之前,香港社會長期嚴重缺乏安全感。不過,現(xiàn)在不是講問責的時候,而是迅速一一堵住漏洞的時候。
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環(huán)球時報